科举史上“连中六元”者仅此二人
2018-06-08 12:31:58
  • 0
  • 0
  • 0
  • 0

明清时期,“状元”特指殿试第一名,依次而下,会试第一名称“会元”,乡试第一名称“解元”,院试、府试、县试第一名则通称“案首”。

科举之途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个“状元”已属不易,连中“三元”则尤为难得,至于从县试到殿试,六战六捷,六获第一,难度自然最大。

有人做到了,他就是明代的科场奇才黄观。

  

黄观,生于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南直隶贵池人(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黄观以贡生的身份入太学。这年八月,他参加乡试的考试,获得第一名,中“解元”。次年应会试,又得了第一名,中“会元”。同年,他参加由明太祖朱元璋亲发策问的殿试,再次获得第一名,成为了“状元”。这样,明代第一个连中三元的读书人就诞生了。

一个考生只有在三次大考中都得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三顶桂冠为同一人所摘取,才能称之为“连中三元”。想想全国有多少人才在竞争,再有才华的考生也很难保证每考皆榜首啊,只要有一次考个第二,就不是“连中三元”了。

历史上先后共有17名学子过关斩将而“连中三元”!他们是:唐朝的张又新、崔元翰;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寘、王若叟、冯京;金朝的孟宋献;元朝的王崇哲;明朝的黄观、商辂、王名世;清朝的钱檠、陈继昌和戴衢亨、王玉璧。他们不愧是历代之俊彦,是奇才中的奇才!

人们回顾黄观的科举之路时,发现他不但得中“三元”,而且在入太学前的县试、府试和院试三次考试中,也均是第一名。在他的科举道路上,可谓一帆风顺,屡屡夺魁,在明代科举考试的成绩上取得了六个第一名,创造了科举考试史上的奇迹。

  

黄观在洪武、建文两朝官运亨通,得到两代帝王的赏识。中状元后,在翰林院任修撰,并讲学于东宫。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升任为礼部右侍郎,这可是仅次于尚书的副部级高官了。

1398年,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黄观与方孝孺、黄子澄等,都成为建文帝颇为倚重的股肱之臣。燕王朱棣拥兵自重,入朝不拜,黄观密奏建文帝扣留燕王,称“虎拜朝天,殿上行君臣之礼;龙颜垂地,宫中叙叔侄之情。”

无奈建文帝优柔寡断,不听劝谏,纵虎归山,终于酿成大祸。燕王归去后,在北京起兵,发动“靖难之役”。

黄观草拟诏令,要燕王罢兵归藩,束身谢罪,言辞甚为激烈。燕王大怒,从此怀恨在心。

  

懦弱的朱允炆被他的叔父朱棣在建文四年(1402年)夺去了皇位,此事被称为靖难之变,建文帝不知所踪,残暴的朱棣大肆杀戮建文朝的旧臣,凡是不合作的一律杀掉,家人妻小也被收没官府,充当奴隶。

朱棣即位后,拟定了一份50多人的“奸臣”名单,包括方孝孺、黄子澄等,黄观名列第六。有传言称传国玺在黄观处,朱棣遂命人抄了黄观的家,将黄妻翁氏和两个女儿逮捕起来,发配给驯象的奴隶为妻。面对这种侮辱,翁氏早有死志,故将钗钏首饰都交给象奴去换酒,趁机带着两个女儿和十余名家人投河自尽。

  

黄观此时正溯江而上募兵,行至安庆时,从下游溃逃的士兵处获悉燕王即位,大势已去。获悉夫人为了名节而死,黄观很欣慰,命人将船行至家乡贵池罗刹矶的江面上,站在船头穿好朝服,面向东方叩拜,然后纵身跳入滚滚江中。

  

矢志忠君的黄观悲壮地为建文帝殉难了,但对其恨之入骨的朱棣却仍不放过他,专门让人扎了草人,带上黄观的帽子,放到街上斩首示众。更残忍的是朱棣下令屠杀黄氏家族所有的男丁,历史记载,仅有黄观的弟弟黄觏留下一子,幸运地躲过一劫。怒气未消的朱棣还命人删改了登科录,把黄观的名字划掉,剥去其状元名号。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是任何人都篡改不了的。天才书生黄观的辉煌科举成就,将永远地镌刻在中国教育史册。

科举史上“连中六元”者,除了黄观,还有一位,他就是乾隆年间的钱棨,江苏省苏州府长洲县人。他以县、府、院试三个第一考上秀才,人称“小三元”。

乾隆四十四年乡试,钱棨考中第一名解元;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进京会试,钱棨得中第一名会元;同年紧接着在殿试中,钱棨又摘得状元桂冠,从而成为清代第一位连中三元的状元,也是中国科举史上第二个“连中六元”者。此后,再无人能获此殊荣,成为了遥远的绝响(刘继兴)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