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勇冠盖古今,敢问乾坤沉浮!邓小平是如何高度评价毛主席的?
2022-05-11 09:17:35
  • 0
  • 0
  • 0
  • 0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智勇冠盖古今。看千载人杰,谁有此奇雄?

文韬武略,纵横捭阖,敢问乾坤沉浮。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

能当得起这个评价的,只有毛主席。

毛主席是党的一大代表,是创党元老。一大代表平均年龄为28岁,正是毛主席当时的年龄。巧合的是,28年之后,新中国诞生了。

这28年之间,经历了太多的艰难困苦。

1927年4月,就在国共两党合作革命形势大好的时候,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悍然发动了反革命政变。血泊中站起来的原本赤手空拳的年轻的中国共产党梦醒了,必须拿起枪杆子了!正如毛主席后来所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到、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

1927年8月1日凌晨南昌城头响起了反击的枪声,湘赣边界的秋收农民霹雳暴动!广州也爆发了起义!

我党早期的这三大起义先后失败了。只有毛主席抗命另辟蹊径,毅然率秋收起义余部挺进井冈山,于危难之中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随后有了深深植根于农村和农民中间的“朱毛”红军在莽莽山林中风生水起。

自古英雄多磨难,渡尽劫波出伟男。此后,毛主席三次失去了对军队的指挥权。但他毫不气馁,依然对革命的前途充满了信心。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遵义会议召开。平均年龄34岁的20位与会者,第一次独立自主地选择了中国革命的领路人,刚刚过了41岁生日的毛主席,在失去指挥权两年零3个月后,重新进入中央决策层。

邓小平后来说,我们党的领导集体,是从遵义会议开始逐步形成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毛主席。

四渡赤水、威逼贵阳、虚指昆明、巧渡金沙……等到蒋介石如梦方醒地惊呼“毛泽东回来了”,红军已冲出敌人的重重包围。

蒋介石哀叹:六载含辛,未竟全功。

朱德赋诗:“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群龙之首,就是毛主席。

邓小平的女儿毛毛曾问父亲:爸爸,长征时您干什么?邓小平回答了3个字:跟着走。邓小平回顾历史时指出:“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同志对全党起了领导作用。那个时候行军,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张闻天同志和我是在一起的。……在重要问题上,大多是毛泽东同志出主意,其他同志同意的。尽管名义上他没有当总书记或军委主席,实际上他对军队的指挥以及重大问题的决策,都为别的领导人所承认。朱德同志、周恩来同志、张闻天同志、王稼祥同志他们这些同志确实照顾大局,确实有党性原则,只要毛泽东同志的意见是对的,都一致支持,坚决执行。”

全面侵华之初,骄横的日军并未将共产党的武装视为对手——刚刚经历过长征的红军队伍不足4万,不少士兵手中的武器还是大刀、长矛。然而,他们忽视了这是一支历经九死而重生的队伍,忽视了这是一群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对外来入侵最勇敢的年轻群体。

这支队伍,就是毛主席领导下的抗战之中流砥柱!国共两党再次联手,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曾任毛主席卫士、红四方面军出身百岁老红军顾昌华回忆过毛主席和一位伤员的感人故事:一天,延安东边乔儿沟的野战分院接收一个从黄河边送来的重伤员。这个伤员有个心愿:我想见到毛主席!

看护和医生安慰他:“你要求毛主席来看你吗?他太忙,恐怕不容易来。”听到这话,这个伤员满眼是泪。当时看护和医生想,毛主席的住地离这里有60里路,而且他那么忙,是不可能抽时间来的。见这个伤员的心情这样迫切,他们想,不妨打个电话让毛主席知道这件事。

于是,他们就打电话告诉了毛主席。

毛主席得知消息后,立刻吩咐备马,骑马赶到医院看望这个伤员。伤员见着主席高兴得了,不一会儿他永远地闭上了双眼。这个伤员牺牲后,毛主席一直陪着把他的遗体送到墓地,送了花圈……

这样的领袖,亘古少有。这样的军队,能不打胜仗吗?

抗战结束,举国思定,蒋介石却冒天下之大不韪,发动内战。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占领延安。当年8月,蒋介石以胜利者的姿态来到延安,巡视毛主席住过的窑洞。可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之后不过两年,人民解放军就攻占了他在南京的“总统府”。

得民心者得天下。

从1935年1月遵义会议开始,在将近42年的时间里,毛主席一直是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他的这种历史地位是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以无可置疑的基本事实为依据的,是为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所共同确认的。

在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说:“回想1927年革命失败以后,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的卓越领导,中国革命有极大的可能到现在还没有胜利,中国各族人民就还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之下,我们党就还在黑暗中苦斗。所以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这丝毫不是什么夸张。”

建党,建军,建国,立德,立功,立言。这12个字,可概括毛主席一生的辉煌。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主席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全国总人口从1949年的5.4167亿增长到1976年的9.3717亿。同期粮食的人均占有量从418市斤增加到615市斤。这就是说,全国总人口增加了近4亿人,增产的粮食不仅多养活了这4亿人,而且还在总人口大大增加的情况下使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了近200斤。

1949年,全国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仅35岁。1975年,提高到63.8岁。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得到很大的提高。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大批地成长起来。原子弹、氢弹的爆炸和洲际导弹和人造卫星的发射,标志着新中国在科技领域和国防建设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这不仅为中国的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的保障,而且奠定了中国的大国地位。到1976年,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已经有111个,这包括了当时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西方对中国封锁禁运的局面,也开始被突破。

邓小平同志是毛主席历史地位的捍卫者,他曾经告诫一些人说:“对毛泽东同志的功过评价不恰当,老工人通不过,土改时候的贫下中农通不过,同他们相联系的一大批干部也通不过。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掉了这个旗帜,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

邓小平还说:“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系列胜利,离不开毛泽东思想,毛泽东的一生为中国人民作出了不朽的贡献。”“我们能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中着手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不能不铭记毛泽东同志的功绩。”

1981年3月26日,邓小平在同《历史问题的决议》起草小组负责同志谈话时再一次强调:“总之,不把毛泽东思想,即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应该作为我们今后工作指南的东西,写到决议里去,我们过去和今后进行的革命、建设的分量,它的历史意义,都要削弱。不写或不坚持毛泽东思想,我们要犯历史性的大错误。”

从党的领导和毛主席的领导不可分割的角度,邓小平强调了毛主席的历史贡献,他说:“我们能够取得现在这样的成就,都是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分不开的。恰恰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许多青年缺乏了解。”(刘继兴)

分享: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