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访华时,毛主席确定了8个字的接待原则,还写给其12个字 
2021-12-31 22:56:39
  • 0
  • 0
  • 0
  • 0

1956年9月,毛主席在党的八大会议讲话中曾预言说:“我们的门是敞开的。再过12年,英国、美国、西德、日本都会争着和我们打交道。”

3个多月后的1957年1月27日,在全国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发言中,毛主席将这个时间表进行了修订:“我们跟美国建交,可能要在第三个五年计划完成以后,也就是说,要经过18年或者更长的时间。”

毛主席惊人的判断力,被后来的历史验证了!

美国来“争着和我们打交道”的,是第37任总统——理查德·尼克松。

理查德·尼克松总统是1969年1月20日宣誓就职的。

其时的美国,由于经济增长趋于缓慢,又由于越南人民的顽强斗争和中国人民的抗美援越,长期陷于自1961年发动的侵越战争的泥潭中,不得不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上任伊始,尼克松就认识到一个多极的世界格局即将出现,决定放弃过时的两极对抗体系 , 重建大国间的 “均势”,很快提出建立以 “美、 苏 、 西欧、日本和中国” 为中心的 “国际新秩序 ”。

尼克松着手对美国的对外战略进行重大调整,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收缩,在亚洲计划采取了两大战略调整步骤:一是尽快结束越南战争,撤走侵越美军;二是开始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

要实现第一个步骤,尼克松必须从第二个步骤开始。为什么这样说呢?

1961年5月,为了使南越成为美国的殖民地和军事基地,美国在越南南方扶植西贡政权,发动了由美国出枪、出钱、出顾问,南越出人的“特种战争”,让越南人打越南人,阻挠越南南北统一。

越南是中国的南大门,攸关国家的安全,岂能置于美国势力范围?雄才大略的毛主席一眼就看透了美国人的狼子野心,果断出手。

在这场博弈中,毛主席采取了1954年“抗法援越”的奠边府模式,间接参战。实际上是一种隐蔽战争,即让北越出面同美国正面作战,中国在背后全力提供战略、战术、人员和物资的支持。

毛泽东当时向南划一条线——北纬17度(南北越分界线),说“美军不得越过”,美军地面部队如听了圣旨一样,非常遵命,直至越战结束时也一直未敢越雷池一步。

因为美军深深明白,如果美军跨越了北纬17度,深入北越,则毛主席将依照“抗美援朝”模式,派遣志愿军直接参战。

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表现,令美国至今心有余悸,他们已深深领教过毛主席的厉害了。

美国陷入越战的泥潭后狼狈不堪,想撤军也撤不出来。尼克松心里明白,只有中国,只有得到了毛主席的支持,美国才有可能从越南相对体面地撤军。

1969年年7月,尼克松为总统的美国政府宣布放宽对中国人入境签证和贸易的限制,10月,尼克松又托巴基斯坦、罗马尼亚总统带话,希望与中国对话。

1971年3月15日,美国政府宣布取消了持美国护照的公民去中国旅行的所有限制。

尼克松在几番试探后,决定派人去中国打破外交僵局。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主动请缨前往北京,商谈两国关系正常化事宜。

1971年7月9至11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基辛格访问有两个任务:一是商谈尼克松访华日期及准备工作,二是为尼克松进行预备性会谈。

在基辛格抵京的当天下午,周恩来总理就接见了他。不少报道说,基辛格在同中国领导人的谈判中表现得如何机敏睿智,谈吐如何潇洒,但据当时中国外交部随行翻译章含之女士回忆,情况井非如此,尤其是在会谈开始时,基辛格表现得十分拘谨,见到周恩来总理就紧张。基辛格告诉周总理,非常高兴来到神秘的中国。周总理回答说,只要美国加深对中国的了解,就会发现中国并不是一个神秘的国家。

当时直接参与基辛格访华任务的前中国外交部翻译室主任过家鼎后来回忆说,会谈开始时的气氛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样融洽:“大家知道周总理跟基辛格进行会谈,以为一定是非常的友好,但是不知道周总理在会谈中非常严肃地批评了美国,严肃地阐明了中国的立场,对国际形势发表了批评美国的意见,批评了美国对越南的侵略,批评了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错误立场,基辛格是恭恭敬敬地聆听。”

在谈到尼克松访华的问题时,双方都表示希望促成此次访问,但却都不想成为主动示好的一方。经过一番谈判,双方终于在文字上达成了共识。几天后,中美双方在同一时间正式向外界公布了只有100多字的新闻公告,公告说,获悉尼克松总统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

1972年1月3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黑格准将率先遣组到北京,带来尼克松和基辛格的重要口信说:“由于苏联企图继续包围中国,美国对中国的生存能力表示怀疑,为了力图抵消苏联对中国的威胁,以维护中国的独立及其生存能力,希望通过这次访问,加强尼克松总统的世界领袖形象。”

毛主席得知口信后,很生气地说:“包围中国,要他们来救我,那怎么了得!顶回去!无非尼克松不来,不来就不来嘛!22年不来了,再等22年。尼克松不来,土克松、砖克松也会来。”

经毛主席审批的中方答复说:“我们认为,任何国家决不能靠外力维护其独立和生存,否则只能成为别人的保护国或殖民地……一切妄国孤立、包围、遏制、颠覆中国的阴谋都只能以可耻的失败而告终”,“期望通过访问加强尼克松作为世界领袖的形象,我们难以理解,一个人的形象取决于他自己的行动,而不是任何其他国家。我们从不认为有什么自封的世界领袖。”

黑格听了很是尴尬,答复说:“我是一个军人,可能没有准确地传达尼克松总统的意思。”

历史无数次地证明,和毛主席抖机灵者,只能落个老大的没趣。

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抵达北京。

然而,尼克松并没有在机场见到想象中的热烈场景。没有令人眩目的鲜花与彩带,没有迎接国家元首的红地毯,也没有轰隆作响的礼炮,只有一面美国国旗和一面五星红旗并排在机场上空飘扬。

用何种礼宾规格接待这位来自敌对国家的元首,当时让中国外交部颇费思量,最后还是毛主席亲自拍板定调。当时担任尼克松访华的翻译章含之女士回忆说:“毛主席有一个具体的指示,就是说这个接待美国人是八个字,不冷不热、不卑不亢。因为当时中美双方还没有任何的外交关系……”

尼克松一行下榻于北京钓鱼台国宾馆18号楼。

毛主席会见了尼克松。

这次重大的历史性会晤,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毛泽东机敏、富有哲理而幽默,善于驾御全局。台湾问题、日本问题、印度问题、反对“霸权”等一些十分严肃的原则性的问题,在毛主席的诙谐随意的谈吐之中暗示了出来。几周之后,当基辛格在他的白宫办公室里细心研究毛泽东和尼克松谈话的记录时,他发现毛主席在谈话中实际上已勾画出了上海公报的内容。后来他把这次谈话比喻作“瓦格纳歌剧的序曲”。

基辛格后来在回忆录里写道,毛主席与尼克松展开了苏格拉底式的谈话,整个谈话认真坦率,毛主席挥洒自如,让初次见面的美国客人几乎到了恋恋不舍的地步。

2月21日晚上,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举行宴会,欢迎尼克松一行。尼克松在祝酒时说:“我们没有理由要成为敌人。我们哪一方都不企图取得对方的领土:我们哪一方都不企图支配对方。我们哪一方都不企图伸出手去统治世界。毛主席说过:‘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现在就是只争朝夕的时候了,是我们两国人民攀登那种可以缔结一个新的、更美好的世界的伟大境界的高峰的时候了。”

你没看错,尼克松提到的,就是毛主席的诗词。

随后的几天,周恩来总理和尼克松总统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就两国关系正常化以及双方关心的国际事务进行了“广泛、认真和坦率”的讨论。

2月28日,中美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

中美双方起草联合公报时,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基辛格认为应按国际惯例突出会谈共同点,哪怕是含糊其辞的,而以陈词滥调掩盖分歧。周恩来不同意基辛格的看法,反映给毛主席。

毛主席说:“各说各的,明确写出双方分歧,同时写出双方共同点。”

双方争论结果,还是按毛主席主张办。基辛格说:“也许用这种别出心裁的方式可以解决我们的难题,这就是中方草案的奇妙之处。”

毛主席高超的外交智慧令人叹为观止,难怪基辛格后来说:“世界各国领导人在毛泽东面前是自信不起来的。”

基辛格还说:"我女儿形容她崇拜的歌星能带来电磁般的冲击,我承认我没有这种感觉;但在毛泽东面前,他确实给了我这种感受"。"我也是追星族,我的偶像是毛泽东"。

在尼克松即将离开中国时,毛主席为他手书了12个字,内容分别是:“老叟坐凳”、“嫦娥奔月”、“走马观花”。

这12个字究竟是啥意思,毛主席没解释过,人们对之有各种解释,见仁见智。

晚年,尼克松在传记中写道:毛泽东主席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人。他还不止一次地感叹:毛泽东主席是一个同上帝一样的神,而不是一个人。

尼克松访华后,很快就使美国从越南战场撤军了。毛主席帮助美国在越南拔出泥足,是提出条件的:第一、承认中国政治大国的地位;第二、解除对中国的封锁围堵;第三、撤销美台防卫条约,把美军撤出台湾;第四、支持中国恢复联合国会籍;第五、共同防苏制苏。

这些,尼克松都不得不答应。

善于捕捉机会的毛主席利用越战为突破口,打破美苏的围堵,为中国人打出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并直接为邓小平后来的改革开放铺平了道路。毛主席老人家,太伟大了!(刘继兴)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